“返家乡”社会实践(六)|宋津舟:以青春之声传法意 用实践之力暖民心
发布人:国际交流管理员  发布时间:2025-08-20   动态浏览次数:10


暑气蒸腾的街巷间,返家乡的脚步踏遍社区角落,从普法宣传到便民服务,从基层调研到文化传承,大学生暑期“返家乡”社会实践活动始终与家乡的烟火气紧紧相融。当书本知识遇见真实生活,当青春热情对接基层需求,这场跨越盛夏的实践之旅,正让成长的印记愈发清晰。

用通俗语言解码法律密码

在吉林省梅河口市解放街道战前社区,2023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宋津舟的身影活跃在多个实践场景中。作为普法志愿者,他曾穿梭于老旧小区的凉亭下、社区服务中心的咨询台前:将《民法典》里的相邻关系条款,转化为“楼上漏水找谁评理”的生活解答;把租房合同中的押金退还、违约责任,拆解成独居老人能听懂的家常话;用居民熟悉的场景作比,让“起诉”“调解”变成“找司法所”“打热线”这样触手可及的指引。从法律条文的“翻译者”到社区服务的“协助者”,不同角色的切换里,藏着他对家乡基层工作的深度参与。

法律是扎根生活的“实在稻草”

普法实践的这段时光,让“法律”彻底挣脱课本的束缚,真正融入生活的肌理。普法时,他懂得用通俗语言消解大家对法律的陌生感,让生硬条文显露出守护生活的温度;走访时,他学会用耐心倾听代替机械记录,在家长里短中读懂社区治理的细节;协调活动时,他体会到“众人拾柴”的力量,更明白基层工作的琐碎与珍贵。

这场返家乡社会实践教会他的,远不止某一项技能的提升,更让他在多元体验中触摸到家乡的脉搏。从法律宣传的“微光”到社区服务的“星火”,青春的价值,正在于把学识与热情融入家乡的发展肌理。这份跨越整个暑期的实践收获,早已刻进成长的轨迹,成为回望时最明亮的印记。

初  审 | 杨美琪

复  审 | 齐柠宇

终  审 | 孙 野